+85229546888 立即致電 請回電聯絡

鼠傳疾病

隨著人類活動拓展到剩餘的自然環境,我們與其他囓齒類動物及疾病的距離也就更近。

除了大鼠和小鼠外,其他攜帶有疾病且接觸到人類的囓齒類動物包括:草原犬鼠、土撥鼠、地鬆鼠、旅鼠和野鼠。

事實上,在過去的1000年期間,囓齒類動物比所有戰爭造成的死亡人數都要多。

致病感染源

囓齒類動物攜帶多種致病感染源,包括多種細菌、病毒原生動物和蠕蟲。

寄生蟲

同時,囓齒類動物亦攜帶多種寄生蟲和疾病。

通過其體外寄生蟲,如跳蚤、蜱蟲、蝨子和蟎蟲,以及蚊子,囓齒類動物也是很多疾病的儲存體。

英國一項針對農場老鼠的研究發現了13種人獸互傳的(感染人類)寄生蟲和10種非人獸互傳的寄生蟲,有些老鼠同時擁有九種人獸互傳的寄生蟲。

其中很多是在野生鼠的調查中很少或從未發現的,例隱孢子蟲、巴斯德菌、李斯特菌、耶爾森氏菌、考克斯氏體和漢坦病毒,這意味著其鼠類對人類健康的威脅遠比先前想像的要多。

怎樣會感染囓齒類動物疾病?

  • 吸入或直接接觸囓齒類動物排泄物(尿液, 糞便, 唾液);
  • 處理或吸入被感染後的囓齒類動物的尿液所污染的干草、木柴或其他材料霧化後的微生物粒子,;
  • 清掃被囓齒類動物感染後的地方;
  • 獵人或其他人處置被感染的囓齒類動物;
  • 囓齒類動物咬傷—唾液中所攜帶的微生物能感染人類和其他囓齒類動物;
  • 囓齒類動物抓傷;
  • 攝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;
  • 囓齒類動物成為攜帶各種病原體的感染性體外寄生蟲(蜱蟲、跳蚤、蟎蟲、蝨子)的宿主;
  • 狗、貓和狐狸食用囓齒類動物後(特別在城市地區),會攜帶上寄生蟲,如可轉移至人體的絛蟲;以及 囓齒類動物也可能成為各種飛行昆蟲傳播疾病的儲存體。

沙門氏桿菌病

囓齒類動物攜帶沙門氏桿菌細菌,會引起人類和寵物疾病。如果攝入被囓齒類動物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,可能會引起感染。

最常見的感染源為:食用被家畜糞便污染的食品。

沙門氏菌基因研究顯示:沙門氏菌極其複雜,因此其分類也非常複雜。公認有兩種類型以及很多亞種和子類型,稱為沙門菌各血清型:

  • 腸道沙門氏菌,分六個亞種和2500种血清變型,是造成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沙門氏桿菌病的主要原因。其中有些血清變型是人類重要的致病媒介,主要發生在亞種I中。
  • 邦戈爾沙門氏菌,主要寄生在爬行動物中,但能通過與寵物接觸,間接感染人類。

沙門氏菌症狀

症狀在感染後的12-72小時後顯現,主要包括:

  • 腹瀉
  • 發熱
  • 嘔吐
  • 腹部痙攣

沙門氏菌處理

除了要補充人體丟失的體液外,多數人無需治療即可在幾日內恢復。

但人在感染後,很容易通過手部不清潔和不良的衛生條件傳播該疾病。

香港衛生防護疾控中心部門建議:使用清潔劑和熱水清理馬桶座椅、抽水馬桶、沖水按鈕、水龍頭和洗手盆,然後,使用家用消毒劑進行消毒。

美國在2014年記錄了一種沙門氏菌感染的異常來源。美國疾病控制中心(CDC)追踪了鼠傷寒沙門氏桿菌的爆發情形後,冰凍了一家寵物飼養公司提供的囓齒類動物,該公司主營飼養爬行動物寵物和兩棲動物。

傷寒
一種沙門氏菌菌株——傷寒沙門氏桿菌,能引起比較嚴重的感染,並從腸道擴散至血液和淋巴系統,然後到達身體其他部位。

傷寒熱
傷寒熱(全稱腸道沙門氏菌 - 傷寒沙門菌)在很多衛生條件不佳的發展香港家裡是一種地區病,每年感染約2700萬人,尤其是兒童。

它只發生在人身上,不會通過老鼠傳播,除非老鼠直接接觸了污水管道系統中的人類糞便。

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傷寒,也可以注射相應疫苗。

鉤端螺旋體病

鉤端螺旋體病是鉤端螺旋體細菌引起的一種感染。由被感染動物的尿液引發感染,包括囓齒類動物和牛、豬以及狗。

該病通過以下方式感染人類:

  • 直接接觸被感染動物的尿液或體液(除唾液外);
  • 接觸被感染動物的尿液所污染的土壤、水或食物。

這種細菌生活在動物的腎臟內,隨尿液排出體外。在土壤或水中,它們能存活數週或數月。

這種細菌不僅能通過口進入身體,還能通過皮膚,特別是有抓傷或切傷,以及眼睛、鼻子和口的粘膜進入身體。

風險

鉤端螺旋體病多發於溫帶和熱帶地區,但在溫濕度適合其生長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也較為常見

對於人類而言,攜帶這種病的風險較低。但接觸動物或新鮮水源的那些職業或活動則具有較高的風險。

較高危險的職業或活動

  • 養殖;
  • 屠宰場工人;
  • 獸醫;
  • 下水管道工人;
  • 礦工;
  • 魚工;
  • 捕魚;
  • 航海;
  • 游泳

鉤端螺旋體病症狀

鉤端螺旋體病症狀在感染後的7-14日內出現,包括輕度至重度流感症狀,例如:

  • 頭疼;
  • 寒戰;
  • 肌肉疼;
  • 噁心;
  • 嘔吐;
  • 眼睛發紅;
  • 腹瀉;
  • 以及皮疹。

可以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。

魏勒氏病

大約10%的鉤端螺旋體病病例會變嚴重,發展為魏勒氏病。此病會導致器官衰竭、內部出血和死亡。

魏勒氏病症狀

  • 黃疸病;
  • 腳踝、腳或手部腫脹;
  • 胸疼;
  • 腦膜炎或腦炎症狀,例如:頭疼、嘔吐和抽搐;
  • 咳血。

如何治療魏勒氏病

必須進醫院進行緊急治療,可能需要呼吸機、透析治療、以及靜脈內抗生素和輸液治療。

鼠咬熱

鼠咬熱是由兩種細菌——念珠狀鏈桿菌和小螺菌引起的。

可在被感染的囓齒類動物糞便和尿液、以及口、鼻和眼的分泌物中發現這種細菌。

通常是由被感染的老鼠或其他囓齒類動物(例如:老鼠、松樹和沙鼠)咬傷或抓撓引起的。處置被感染動物或攝入被囓齒類動物糞便或尿液污染的食物或飲料,也可能會被感染。

鼠咬熱症狀

鼠咬熱症狀因兩種細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。

  • 鏈球桿菌:感染後3-10日,出現發熱、嘔吐、肌肉疼、頭疼、關節疼、皮疹症狀。
  • 螺菌:感染後7-2​​1日,出現:重複發熱、被咬傷處潰瘍、傷口處腫脹、淋巴結腫脹、皮疹。

此外,還會出現更嚴重的並發症:

  • 心臟感染;
  • 腦膜炎(大腦感染);
  • 肺炎(肺部感染);
  • 內部器官潰瘍。

可以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。

在歐洲和北美洲,鼠咬熱報告病例很少,但由於不要求病例報告,可能會存在少報的情況。

瘟疫

瘟疫是人類環境中與老鼠相關的典型疾病,在歷史上引起過多種流行病,致死過無數人。沿著古老的土地和海洋貿易路線擴散,進入人口密集的城市區域。

這種疾病是由囓齒類動物和跳蚤身上的鼠疫耶爾森氏桿菌引起的。很多囓齒類動物逗是這種瘟疫細菌的長期儲存體。

地理分佈

在俄羅斯,主要傳播體被認為是西伯利亞大草原上的土撥鼠。

在美國西部,已知有多種囓齒類動物攜帶該細菌——甚至引起草原犬鼠群族滅亡的情形。

加利福尼亞公共衛生部啟動了一項瘟疫監控項目,針對該疾病對野生囓齒類動物進行試驗。編制出一張“瘟疫活躍”的囓齒類動物分佈圖,在這些地方,這些囓齒類動物很有可能與人類接觸,如野營場。

傳播給人類

  1. 跳蚤叮咬: 老鼠和其他囓齒動物會攜帶被感染的跳蚤——狗和貓也會攜帶。在宿主因此病死亡時,跳蚤尋求新宿主。這種病會引起黑死病或敗血性鼠疫。
  2. 被污染的動物: 處置被感染動物的組織或體液。這會引起黑死病或敗血性鼠疫。貓(和其他食肉生物)也可能會通過食用被感染的囓齒類動物而感染此病,然後傳給人類。
  3. 感染粒子: 在瘟疫感染到達肺部時,咳嗽會使空氣粒子攜帶上疾病,周圍的人吸入後可能會引發肺鼠疫。

瘟疫症狀

所發生的症狀取決於該病的傳播方式:

  1. 黑死病: 最常見的特徵是淋巴(結)腫脹痛疼,如不處理,細菌就會在淋巴內繁殖擴散。也會有突然發熱、身體極其虛弱的情況。
  2. 敗血性鼠疫: 發熱、身體極其虛弱、腹瀉、精神錯亂、腹痛、休克以及皮膚和其他器官流血。皮膚和其他組織會變黑,手指、腳趾和鼻子壞死。
  3. 肺鼠疫: 發熱、休克和肺炎,呼吸困難、胸口疼、咳嗽和帶血粘液。

瘟疫治療

瘟疫可以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。

關鍵是要及時診斷治療,因為瘟疫會迅速致死。如果發生黑死病,兩週內就會死亡。

如果發生敗血性鼠疫,症狀顯現前就可能死亡。如果發生肺鼠疫,未經治療的病人將會死亡!一些潛在原因,如跳蚤叮咬和訪問存在地區病的區域,有可能會傳播給醫生。

漢坦病毒

很多種囓齒類動物攜帶漢坦病毒,特別是野鼠和小鼠。

症狀

不同動物種類攜帶的病毒不同,其致病力也各異,但總體症狀與流感症狀相似。

傳播

人被傳染該病的途徑有:通過接觸囓齒類動物的尿液、唾液和糞便,接觸囓齒類動物、攝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,或呼吸霧化的粒子。

亞洲

漢坦病毒能引起嚴重感染。此種感染髮生在香港、朝鮮、韓國和遠東俄羅斯。黑線姬鼠攜帶此病毒。

歐洲

在歐洲,普馬拉病毒——腎綜合徵出血熱(HFRS)的致病原因,以河岸野鼠為宿主。芬蘭、前南斯拉夫國家、瑞典、比利時、法國、德國、希臘和荷蘭每年都會報告大量的病例。

多不拉伐病毒——引起嚴重的腎綜合徵出血熱(HFRS),現於歐洲南部地區,由黃喉姬鼠攜帶。在愛沙尼亞和附近的俄羅斯,黑線姬鼠亦攜帶較為嚴重的薩列馬島病毒。

美洲

在美洲地區,在囓齒類動物中,已經發現了很多種漢坦病毒。最重要的是辛努柏病毒,由加拿大、墨西哥和美國境內的鹿白足鼠攜帶。該病毒會引起漢坦病毒肺病綜合徵,具有較高的致死率。

兔熱病

兔熱病是由兔熱病桿菌引起的,依據致病力和地理範圍不同有多種菌株。

兔熱病被歸類為原始胞內菌,該菌種內還包括:李斯特菌、軍團桿菌、布魯菌、考克斯氏體和立克次氏體。兔熱病是原始細菌的一個孤立分支,在弗朗西斯氏菌科屬中只有一種類型:蜃樓弗朗西斯菌。但是,基因分析可能表明出現新的種類分類。

該病存在於整個北半球區域。

病媒

能感染大量哺乳動物和節肢動物,或由這些動物攜帶。

囓齒類動物

兔熱病的囓齒類動物儲存體包括:野鼠、大鼠、小鼠、麝鼠、海狸、地鬆鼠、旅鼠和倉鼠。家兔和野兔也是這種病的常見載體。

該病在人群中的爆發與鼠類和野兔的數量達到峰值有關。

蜱蟲和跳蚤

很多蜱蟲和跳蚤中都會發現這種細菌,但感染水平各有不同,因此不能確定每種動物在人類感染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
蚊子

在蚊子中,已知伊蚊,庫蚊和瘧蚊攜帶該疾病。

叮咬類蒼蠅

在叮咬類蒼蠅中,馬蠅(虻屬和麻翅虻屬)和斑虻(斑虻屬)可能會從其寄生動物中感染該病,並在動物中進行傳播。

怎樣會感染兔熱病?

兔熱病細菌通過皮膚、眼睛、口、喉嚨或肺進入人體。感染途徑包括:

  • 接觸被感染的寵物;
  • 吸入被污染的灰塵或懸浮微粒;
  •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;
  • 飲用被污染的水;
  • 處理被感染的野生動物和肉。

尚未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情形(被看作是一種生物福利優勢,因為限制了大面積人口感染)或通過人—節肢動物(跳蚤、蜱蟲、蚊子、叮咬類蒼蠅)—人的傳播情形。

但由於極少數量的細菌就能引起感染,因此兔熱病是現今已知的最嚴重的傳染病。

兔熱病症狀

其症狀取決於傳染途徑,但都會出現發熱症狀:

  • 潰瘍腺: 來自叮咬或處置被感染動物,是最常見的症狀。感染處出現皮膚潰瘍,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;
  • : 被叮咬後,淋巴結腫脹,但未出現潰瘍;
  • : 吸入灰塵或懸浮微粒,會引起咳嗽、胸疼和呼吸困難。這是最嚴重的感染症狀;
  • 眼腺: 由眼部感染所造成,會引起眼部發炎,耳朵附近淋巴結腫脹。
  • 口咽: 在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後發生。其症狀包括:喉嚨酸痛、口部潰瘍、扁桃體炎,以及頸部淋巴結腫脹。

症狀會持續數週,由於兔熱病很少見,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疾病。

巴爾通氏體病

巴爾通氏體病由多種巴爾通氏體菌引起,有些由囓齒類動物攜帶,可引發多種症狀。

該疾病通過叮咬類節肢動物在動物之間進行傳播,如蜱蟲、跳蚤、沙蠅、蝨子和蚊子。

戰壕熱

最知名的致病菌種為五日熱巴爾通氏體,是一戰期間戰壕熱的主因,並通過人體體蝨傳播。該類型尚無動物儲存體。貓抓傷疾病也是由多種巴爾通氏體引起的。

地理分佈

在美洲、亞洲和歐洲,已在老鼠體內發現伊麗莎白巴爾通氏體。可以向人類傳播該病的種類包括美國的地鬆鼠和鹿白足鼠,以及歐洲林地囓齒類動物。

被感染的患者會出現心臟發炎(心內膜炎、心肌炎)和眼疾(視神經視網膜炎)症狀。

可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。

沙粒病毒

沙粒病毒是一種原始病毒屬,其中,已知至少8種類型能引起嚴重的人類疾病,通常表現為發熱和急性出血性疾病。某些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,如拉沙熱。

每種病毒與特定的囓齒類動物種類相關,通常限於本地區域。根據被發現的地點,該病毒被分為兩種類型,即“舊世界”和“新世界”,但會因基因而有所不同。

由鼠媒決定地理分佈

  •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:家鼠 — 全球範圍;
  • 拉沙熱:南非乳鼠— 西非;
  • 盧霍出血熱:種類未知但確定以鼠為媒(2008年發現) —南非、贊比亞;
  • 阿根廷出血熱:壯暮鼠—阿根廷;
  • 玻利維亞出血熱:胼胝暮鼠— 玻利維亞;
  • 恰帕里出血熱:鼠媒種類未知— 玻利維亞;
  • 薩比亞出血熱:鼠媒種類未知 — 巴西;
  • 委內瑞拉出血熱:短尾蔗鼠— 委內瑞拉

傳播和治療

該病尚無防疫疫苗及具體的治療措施,並且其生物屬性尚不清楚。家中、工廠內或農業區域中,人接觸到被囓齒類動物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物體,或是攝入被污染的粒子,就會被傳染該病。

有些病種會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,如直接接觸被感染人員的血液或體液,或被感染的物體,如醫院中的醫療設備。

弓形體病

弓形體病是原生動物剛地弓形蟲所引起的一種常見感染。

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該病已感染了美國22%的人口,英國全民醫療服務部門統計,英國超過35萬人可能被感染。

主要宿主為家貓,但是囓齒類動物和其他小型動物也是中間宿主,它們被貓獵食後,便會傳播寄生蟲。

貓糞便污染是一種人類感染方式。生肉和蔬菜亦會引起感染。

對人類健康的威脅

多數人並不會出現任何症狀,但是孕婦和免疫系統低下的人群會比較危險。

該病會引起流產、死產或其他胎兒健康並發症。

某些病例會出現流感類似症狀,淋巴結紅腫。嚴重的弓形體病會傷害大腦、眼睛或其他器官。

縮小膜殼絛蟲

縮小膜殼絛蟲包括兩種,即短膜殼絛蟲和長膜殼絛蟲。兩種都以甲蟲(如粉甲蟲)作為主要的第二宿主,多見於溫帶氣候地區。

短膜殼絛蟲是最常見的蠕蟲類型,在人類腸道中有復雜的生命週期,並可通過糞便中的卵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。它附在腸壁上,通過吸收腸壁上的細胞養分為生。

傳播

人類感染該病的途徑有:攝入被甲蟲或老鼠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,或手接觸被污染產品後轉移到體內。

關於生命週期,參見美國疾控中心編制的圖表

資料來源:維基共享資源:疾病控制中心

Wikimedia

縮小膜殼絛蟲症狀

輕度感染不會產生任何症狀。嚴重的感染可引發:

  • 腹部疼痛
  • 腸炎
  • 腹瀉
  • 食慾不振
  • 煩躁
  • 過敏
  • 睡眠不安
  • 肛門和鼻瘙癢

其感染可能對成人無傷害,但是,可能會給兒童造成嚴重的醫學問題。

棘球蚴病

棘球蚴病是由多種棘球絛蟲引起的。主要宿主為食肉生物,如狐狸、山狗和狼,其中間宿主主要是一些食草動物和豬。

至少有三種類型小型囓齒動物是中間宿主,包括老鼠、野鼠和旅鼠,當它們被貓和狗食用時,會攜帶上幼蟲期的胞囊,之後通過糞便將胞囊傳給人體。

對人體的影響

在感染後,幼蟲孵化,鑽進腸壁,並通過血液系統進入其他器官,特別是肝和肺,可以無限期停留並侵入周圍組織。

棘球蚴病症狀

感染後數年內,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,而被感染的組織會像腫瘤一樣長大。

  • 肝臟感染能引起腹部疼痛,而肺部感染會引起胸疼、咳嗽和帶血粘液。
  • 當大量幼蟲被釋放到身體中時,被感染組織的破裂會引起發熱、皮疹、白血球增加以及過敏性休克。

毛細線蟲病

與囓齒類動物相關的毛細線蟲病是由一種線蟲——肝毛細線蟲引起的。線蟲的生命週期中需要多個宿主,並依靠宿主的死亡傳播存活卵。

囓齒類動物是主要宿主,但也有其他哺乳動物(包括人類)。

生命週期

攝入被感染的食物、水,或土壤中含有“環境依賴性的”卵,都可能會引發感染。

  • 卵在腸壁內孵化進入幼蟲期,然後,通過腸壁鑽入血液系統和肝臟。
  • 幼蟲在肝臟中18-21天內成熟,長成成蟲,然後在肝組織內產卵。卵孵化成幼蟲之前,必須暴露在外部環境中一段時間,通常在動物死亡,或囓齒動物被食肉動物或食腐動物食用時。
  • 如果囓齒類動物直接被吃掉,卵就不會孵化,但會通過食肉動物的糞便進入環境中。卵的成長需要4-5週,但可以存活數月時間。

肝毛細線蟲(又名Calodiumhepaticum)生命週期

資料來源:維基共享資源:疾病控制中心

症狀

成蟲線蟲以肝臟為食,會慢慢引起肝功能損失、發炎(肝炎)和肝臟應對成蟲死亡和卵時產生的異常纖維組織。

參考文獻

Bonnefoy X, Kampen H, Sweeney K.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of Urban Pests. WHO, Copenhagen, 2008

WHO. A global brief on vector-borne diseases, WHO, Geneva, 2014
http://www.who.int/campaigns/world-health-day/2014/global-brief/en/

US CDC: www.cdc.gov

Wikipedia: https://en.wikipedia.org

UK NHS: www.nhs.uk

PARA-SITE http://parasite.org.au/

Webster JP, Macdonald DW (1995). Parasites of wild brown rats (Rattus norvegicus) on UK farms. Parasitology, 111:247–255. doi:10.1017/S0031182000081804.

Epidemic Typhus Associated with Flying Squirrels — United States.
www.cdc.gov/mmwr/preview/mmwrhtml/00001177.htm

Medscape: Rickettsialpox
http://emedicine.medscape.com/article/227956-overview

WHO guidelines on Tularemia, 2007
http://apps.who.int/iris/handle/10665/43793

The Center for Food Security and Public Health, Iowa State University
http://www.cfsph.iastate.edu/DiseaseInfo/factsheets.php

老鼠防治服務

50多年經驗保護香港家庭和企業

  • 安全、有效、環保的蟲害控制
  • 廣泛的家鼠管理選項,以滿足您的家庭和業務需求
  • 我們有本地認可的蟲害控制人員,在香港各地提供迅速的服務
了解更多

相關文章